成长乐园

 首页 >> 成长乐园 >> 心理咨询 >> 正文

人际交往障碍:我渴望被家长理解

发布时间:2009/4/10
分享到:


  【典型案例】
  12岁的东东,聪明、淘气,放学了也不着急回家。他说,在家里我要是表现稍微有点不好,爸爸就对我“横眉冷对”,妈妈还为我“制定”了“约法三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不许……回到家写完作业,还要练钢琴、背单词。我如同笼中的小鸟,得不到自由……,我讨厌父母,我不愿回家,家里如同监牢。
  【原因分析】
  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年龄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有特色的时期之一,这期间,孩子与父母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疏远和冲突,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也是父母感到教育孩子最困难的阶段。这时的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能力,而许多父母往往不理解少年心理,不善于或不愿意使少年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从而使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出现独立性和平等的问题,成为他们在交往中和对少年教育实践中最复杂、尖锐、也最棘手的问题。如果父母不能及时调整对少年子女的态度,就会使亲子关系不断产生矛盾冲突。而亲子关系对于少年的人格特征、问题行为及心理健康以及以后的发展,会带来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因此,如何尽快地消除亲子间产生的隔阂和冷漠,建立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已经成为少年期成功教育的重要问题。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自立,他们还需要父母的指点与帮助,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从心理上到行为上,与父母的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他们要求父母对他们少管束一点,对父母的“唠叨”嫌烦,而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又会失去自控,产生行为偏差。他们要求父母让他们独立,不要“多管闲事”,但当他们遇到心理冲突时,又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疏导。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真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多数家庭亲子关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其中多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并受其影响的社会基层单位。在家庭中,儿童与父母交往最为密切。通过父母的言与行、儿童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家庭中的气氛对儿童的感化作用是很大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担当着多种角色:他们是温情的源泉,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他们是权力的代表,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进行奖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是子女仿效的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行为中找到影子;他们又是孩子可信任的朋友和顾问,但是这些不同的功能和各自心理学上的意义,都随着子女的年龄增长改变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依恋期,疏远期,平等相处期。
  中学生正处于与父母交往关系中的疏远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活动能力增长,他们迫切期望摆脱父母羁绊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从情感上,意味着中学生对父母的依恋已被对其他的依恋(如对同龄人的友谊)冲淡;从行为上,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约束已不能像儿童时期那么严格;从法规上,意味着青年心目中的法规与价值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了。  
  常常听到中学生的抱怨:“我的父母太啰嗦,他们总是把我当孩子,好像我什么都不懂,永远长不大。”家长则抱怨:“孩子上中学后,与我们的关系不如过去,我们的话他也不听了,这些孩子太无情了。”作为父母与作为中学生的子女,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对待现实与未来的看法与态度也不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是正常的现象,但中学生与家长的交往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使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更正常?
  【解决方法】
  正确的途径是要双方“理解”。从长者角度分析,父母必须懂得,子女从对父母的依赖性中摆脱出来,学会独立生活与独立判断问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中学生仍然像儿童一样,一切依赖父母,这是生理发育缓慢的表现。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应该满足。父母对处于中学生时期的子女,适当放手是处理好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必要方法。但是,由于孩子还不成熟,看问题易偏激,处理问题片面化、简单化,因此,父母必须做到:要尊重子女的独立意识但又不能放任;要关心子女的成长,但不能管得太死;要满足子女的合理要求,但又不能百依百顺;对子女的学习、生活要进行指导,但又不能一切都包办代替。
  家长包办式的家庭教育往往引起孩子的不满乃至反抗,等到逆反心理产生后,即使家长的合理要求也会遭到孩子的完全拒绝,这时候家庭教育的效果便几近于零,而亲子间的感情从表面上看来也如同寇仇,简直没有缓和的余地。但实际上,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深刻的心理积累,因此灰尘一旦抹去,金子的光泽便显现无遗。
  与孩子关系很僵、彼此间难以沟通的家长首先应当树立信心,相信坚冰一定能打破;然后就需要主动退让一步,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并且尽可能作同感的理解,孩子在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接纳与理解后,是能够做出适度的反应,愿意与家长做进一步沟通的。
  从中学生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必须懂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必须依靠父母的指点与帮助。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哪怕是“啰嗦”、“唠叨”,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因此,中学生应该有独立意识,但也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当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动与父母商量,取得父母的帮助。经常与父母交流情感,这是提高与父母交往水平的关键。
 据心理学家对一组高中学生进行的调查:“你在复杂的日常生活的境遇中要同谁商量”这个问题时,都把母亲放在第一位,男孩把父亲放在第二位,女孩把朋友(女朋友)放在第二位;调查“你乐意与谁一起度假”时,他们把父母放在最后一位,而把同龄人优先放在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中学生乐意与同龄人一起娱乐,而在最困难时,最好还是找父母。由此可见,对中学生来说,父母的影响不是减弱,而是这种影响的质量在提高。

推荐】【打印】【字号:  】【关闭】【返顶

相关内容:
(2004-2024)  © 福建省永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8-3652508  email:yaggw@yaggw.com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4048517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