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三牵手

 首页 >> 德育三牵手 >> 社会教育 >> 正文

浅尝“三牵手”

发布时间:2004/12/12
分享到:


浅尝“三牵手”

虞韶年

  我市开展的德育“三牵手”活动,是以贯彻2001年9月20日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宗旨的。在《纲要》实施两周年的今天,对“三牵手”活动进行一番研讨总结,无疑是很有意义、很合时宜的。
  我在“三牵手”活动中参加过一些实践,但不够深入;有过一些思考,但相当肤浅。现整理出来求正于大家。
  一、“三牵手”活动体现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
  第一,道德教育要注意层次性。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通过社会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的。从个体来说,则主要是通过自律来实现的。这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五个方面的修养。这五个方面是互相渗透而又有一定的渐进层次。比如青少年对某项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而一旦形成了道德习惯,就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道德行为。因为道德习惯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的特点。这里说的从道德认识到道德习惯,就体现了道德养成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有鉴于此,市关工委在“三牵手”活动中很重视学校养成教育的层次性,主动配合市教育局完成了《永安市中小学德育常规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并根据《纲要》精神为之写了序言。
  道德实现过程有一定的渐进性和层次性,而“三牵手”活动的三个方面——学校、家庭、老同志,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和道德教育由于处在不同的层面,自然各有侧重。比如学校侧重于道德认识、道德习惯,家庭侧重于道德感情、道德意志,老同志则侧重于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这样,“三牵手”活动就把道德构成的五个层面都体现出来了,也就是体现了道德建设的渐进和层次性这个一般规律。
  第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知行统一。
  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重在实践。思想认识,行为规范都有赖于在实践中训练和养成。“三牵手”活动,称之为活动,就是重在实践。“三牵手”活动一开始制定计划,就着眼于“做”,致力于“行”。在家做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在社区做小卫生,独处时做小主人。这些强调的都是“做”,都是实践。
  忠义社区居委会在向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团结友善”教育时,就邀请本社区含笑新村七号楼第三单元楼长段永淦工程师介绍他们文明楼的故事。《人民日报》、《三明日报》、《永安报》都报道了他们“团结友善”的事迹。段工说:“报道的题目是《家家两道菜,年年两欢聚》,两次欢聚时由楼房12家各出两道菜,时间放在元宵节和中秋节的第二天,意思是小家庭团聚后;我们楼院也要像大家庭一样来一次团聚,目的在于通过聚餐加深邻里感情,加强团结友善。几年来,我们12户人家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很平常,但也很温馨。”在进行“团结友善”教育的第二天,居委会即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作为实践“团结友善”的一次活动,并明确告诉学生:社区是我们的家,社区建设靠大家。这就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了。而着眼实践,实现知行统一,正是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最近,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着重指出,“要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把知行统一看作是关键环节,道理就在这里)。
  第三,道德教育的又一规律是情理相济。
  “三牵手”体现了中央要求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那么为什么市关工委不提“三结合”而提“三牵手”呢?这里除了两者的内涵有所不同外,更主要是因为“三牵手”突出了“情”字,。手牵手,意味着建立亲情、师生情、老少情,意味着在情感交流中,让青少年受到道德方面的熏陶。这就是情理相济,就能使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三牵手”活动中,父母亲对自己提高了道德要求,以期率先垂范;学校老师加深了爱心,加强了对后进生的工作;老同志则进一步发挥优势,与青少年结对子建立忘年交。古人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这正是情理相济的结果。
  二、“三牵手”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
  《纲要》的第四部分是“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对家庭、学校、社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做法分别提出了要求,而“三牵手”则充分体现了其要求。
  第一,从内容上体现《纲要》的要求。
  《纲要》对家庭方面的要求,“三牵手”则以父母牵孩子的手来体现。《纲要》要求“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三牵手”活动则要求家长率先垂范,念好“三本经”,并且通过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小报等,提高家教水平。今年4月还由关工委老同志为主,编印了《家长学校讲稿选编》第二册,供家长和教师阅读选用。
  《纲要》对学校方面的要求,“三牵手”则以教师牵学生的手来体现。《纲要》提出:“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去年,由老同志参与编写的《永安市中小学德育常规教育实施方案》和“三牵手”活动计划,都体现了这些要求。
  《纲要》对社区方面的要求,“三牵手”则以老同志牵青少年的手来体现。《纲要》指出,社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三牵手”活动中,老同志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与社区的孩子结成对子,以孩子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德育感染。比如,忠义居委会的老同志就是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参观永安市抗日战争展览馆的。
  第二,在做法上体现《纲要》的要求。
  《纲要》指出:“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三牵手”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个要求。在这些年的夏令营活动中,老同志到学校夏令营作报告、搞对话、参加知识竞赛;到社区夏令营讲道德、办讲座、参加劳动、参观等活动,无不体现了三方面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忠义居委会的老同志和老师一起进行家访,这是同一时间的“三牵手”,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集师生情、母子情、忘年交于一体,是“三牵手”在个体道德教育上的深化。  
  三、“三牵手”促进城区关工委工作的创新
  第一是组织机构的创新。
城区关工委的基层组织本来都是按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人”尤其是老同志大多转化为“社会人”,但组织机构的组成方式没有变动,因而多数基层关工委并没有开展什么活动。这两年由于开展“三牵手”活动,老同志代表社区参加活动,基层关工委工作实际上已由以单位部门为主体,转化为以社区为主体了。忠义社区参加结对子的十四位老同志,大都是市直机关关工委会员,但他们“三牵手”活动却是由社区关工委组织的。其它各社区,也都是这样。所以现在城区关工委基层组织已经是单位和社区并存,实际以社区为主这样一种模式。其发展趋势将是以社区代替单位。这是创新,是进步的表现。
  第二是工作机制也相应创新。
  由于“三牵手”活动是由三个方面的力量组合的,因此行政式的工作机制也不适应需要。有的活动由一家牵头办,变成块块办。比如老少夏令营过去由市关工委办,现在变成由街道办。有的则由一家办,变成联合办。比如老少牵手活动、老年志愿者活动就由三家或多家联合办。10月21日晚,税务局要向老年人宣传税法知识,关工委要向社会宣传关工委知识,就由两家联合举办“金秋牵手连心联欢会知识问答”活动,寓知识传播于联欢之中,皆大欢喜。工作机制因活动需要而变,这就开创了关工委工作的新局面。 
  四、“三牵手”使老同志更加充实。  
  老同志过去发挥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优势的重要方式是作报告;现在“三牵手”的主要形式是个别交流,要直接受检验。“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就得学习提高。
  老同志在与孩子直接交流中,感受到新一代天真可爱的稚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头脑灵活、知识丰富的灵气,就会使自己精神愉悦,生活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老同志与青少年牵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双赢。
  “三牵手”活动是得到全国、省、三明等各级关工委肯定的道德教育,内涵丰富。限于水平,只能谈这么一些认识,所以名曰:浅尝“三牵手”。

                  (作者系市关工委名誉主任)


推荐】【打印】【字号:  】【关闭】【返顶

相关内容:
(2004-2024)  © 福建省永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8-3652508  email:yaggw@yaggw.com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4048517号-1号